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2-2589(2014)15-0266-02
《中国教育法》和《中国教师法》中对教师的概念是:“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职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升民族素质的使命。”伴随高等院校改革的不断深化与进步,年轻人教师在教学与工作中成为高校多角度、全方位进步的主力军和中流砥柱。高校建设一支教学水平过硬、人文素养先进的教师队伍,对于年轻人教师而言,要加大师德建设,不只有益于高校师资水平的提升,而且有益于教育的进步。
1、教师师德的意思与年轻人教师师德培养的意义
(一)教师师德的意思
“高校教师师德是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指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肯定社会或阶级对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需要”[1]。师德第一是一种动态的活动,需要年轻人教师根据肯定的道德规范需要所进行的学习、体验、对照、检讨等心理活动和客观的实践活动;第二是一种静态的行为,需要年轻人教师达到社会基本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操等;三是需要大家遵守学术道德,抄袭、剽窃、作假等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也同样有损于师德。作为年轻人教师,大家要严于律己,从自己做起。
古语有云:“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师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要紧有哪些用途,所谓:“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师德水平的高低已经上升至民族甚至国家的兴衰层面,故而,年轻人教师的师德建设关乎着高校将来进步的走向、国家强盛与否的将来。教师是高校教学的主体,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直接影响着学生将来的进步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探寻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有效渠道与办法是一项势在必行的事业。
(二)年轻人教师师德培养的意义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方位进步,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重点在于教师。”[2]教师的进步,重点在于师德。
第一,加大年轻人教师师德的培养,能够帮助和谐校园的建设。把握“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进步”的核心,统筹和谐校园建设的各种教育要点,造就全方位、自由、协调及整体优化的育人环境,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优势,达成学生、教师、学校进步的目的[3]。高校作为传播常识的要紧场合,和谐的人际关系、浓郁的学风、真挚的师生情感,能够帮助年轻人教师达成自己的职业规划和教书育人的使命。尽管说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不可以起决定性有哪些用途,但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可以促进教师在高校这个小社会中健康的成长。
第二,加大年轻人教师师德的培养,能够帮助高校教学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师个人素质的出色与否,关乎着学校的进步,教师被赋予“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一位年轻人教师拥有高尚的品格,教学热情浓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对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具备百利而无一害有哪些用途。
第三,加大年轻人教师的培养,能够帮助增强年轻人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通过工作后的再教育,能够帮助让年轻人教师飞速完成角色转换,将教书育人作为我们的责任,使得教师这个职业成为其终身事业。加大年轻人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在教学观念、专业常识、课堂教学办法、教育革新能力上全部过关,进而为社会、民族、国家培养出色的人才。
2、年轻人教师师德的近况
年轻人教师的素质包含:好的职业道德(即师德)、丰富的常识与能力。年轻人教师通过近二十年的学习,常识的更新速度与常识的储备是丰富的,教书的能力是伴随工作的不断展开与推进而积累与展示的,而师德是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容易展示的,也是最易改正和进步的。目前高校年轻人教师师德近况,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教师把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作为我们的行为准则和追求,但一小部分落后分子不进步、不作为的思想腐蚀着大家出色的年轻人教师队伍,其问题主要表目前:
第一,缺少敬业精神。教师具备教师育人的职责,对教育事业的正确理解和坚定信念总是是支撑他们忠实履行自己职责的基础,是教师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的原动力,然而伴随高校的不断扩招,生源扩大,课时不断增多,教师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教学水平和对学生的指导。更有一些教师,盲目地追求项目与经费,对我们的教学职责出现倦怠的思想,使得教学与科研紧急脱节。
第二,为人师表意识薄弱。孔子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号令不从”,意思是为人师表,要身正为范;言行不同,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成效和育人水平。年轻人教师是高校教学的中坚力量,思想更接近于当代大学生,对学生的进步起到示范用途。部分年轻人教师,遭到功利思想的影响会出现工作态度不认真,治学不够严谨,论文剽窃等现象,这类负能量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并会干扰教学教育的水平。
第三,缺少集体主义、团队精神。现在的高校年轻人教师一般都为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就是高学历人群,拿着自己奋斗20年的名牌大学毕业证、学位证,携带“高学历、高认证、高技术”的光环,难免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膨胀,觉得自己比老教师学历高,思想前卫,常识丰富、教学技术先进,而忽略了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多年常识的积累、与学生交流的能力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意识。因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膨胀,出现了单打独斗和闭门造车的现象,屡次缺席集体备课和各种大型、小型的学术会议,不与资深的教师讨论,孤傲自赏。不但缺少与人交流、交流合作的精神,为了某些利益甚至出现大打出手、互相拆台的行为,不只有悖于集体主义,甚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相左右,直接致使教学水平降低,集体利益受损害。 第四,关爱学生的品质降低。俗话说“1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诲人不倦要有一颗爸爸妈妈心,像爸爸妈妈关爱孩子般关爱学生,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伴随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现象的明显增多,教师更关注于我们的事业进步,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关爱。不少人将教师比喻为园丁,故而园丁既要对花园的花花草草施肥灌溉也要修剪枝叶,让花草们茁壮成长。现在的大学生,思想前卫,身上携带独生子女的娇气,携带看破红尘的豪气,携带与哥们相处的义气,当然也有被社会腐蚀的不好的习气,因此年轻人教师作为与学生年龄相仿的共鸣者,要关爱学生和理解学生,具备批评学生的诚心、教育学生的耐心、传授常识的真心和听取建议的虚心。
3、解决年轻人教师师德问题的对策
面对师德中存在的问题,加大年轻人教师的师德培养工作已经势在必行,全方位提升年轻人教师的师德,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组织年轻人教师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岗前培训第一要用一流的思想武装人,科学的办法教育人,让年轻人教师在思想上看重教师的职责与义务;第二,资深的出色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在教学办法、教学技能、科研能力、组织交流协调能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养。最后,年轻人教师要在老教师的带领下知道高校的历史文化与优良传统,通过持续的实践将学校的优良传统继承和进步。
第二,健全年轻人教师的奖励规范。合理有效的勉励标准有益于推进年轻人教师个体的业务能力,使师德水平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角逐勉励规范使年轻人教师在实践中更好地发现并达成自己价值,把加大师德修养变为自觉自愿的内在需要,有效地运用勉励机制能够帮助激起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增强责任心和荣誉感,形成学先进、争一流的良性进步环境;在具体推行过程中,应该注意防止不公正的勉励带来的负面影响。适当的勉励规范构建会促进年轻人教师的工作热情,能够帮助年轻人教师出色地完成教学与科研等任务,为学生做好榜样,达成育人的成效。
第三,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和谐的工作环境包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譬如和谐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领导与下属的关系,也包含与现实社会的人文关系,譬如仪器设施一流的科研环境、现代化的办公环境、学习环境、用餐环境、居住环境等。“孟母三迁择邻而居”,一个宽松、和谐、温馨的工作生活环境,能够帮助促进年轻人教师的健康成长,进而促进师德建设。国内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进步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进步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精神层面师德培养的完成,需要物质层面的奖励规范,进而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吻合。年轻人教师要面对教学、科研、学历及职称评定等重压,又要面对可支配收入较低、各种支出较大的“房屋、车子、票子”的生活重压。学校各级领导要关心、帮助年轻人教师解决实质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去,使自我价值得到达成,进而提高幸福指数。
年轻人教师作为高校进步的新鲜血液,要不断加大师德建设,在教学实践与个人职业规划和进步中本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的品质,坚定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理想,在老教师的传、帮、带的帮忙下,在年轻人教师我们的努力奋斗下,完满地达成教书育人的使命,并且使个人价值在教学的过程中得到最大化的达成。加大年轻人教师的师德建设,能够帮助学生和学校的进步甚至是社会教育环境的构建,因此,学校应加强力度对年轻人教师的师德进行培养。